本报记者|付朝欢近日,《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施行。这是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法律性问题决定,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决定》共十九条,对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共育、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共研、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共享、企业创新主体共兴等作出明确规定。以立法协同推动科创协同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3%、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954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4.39件,三省一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表示,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协同中取得的体系性成就源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深层次变革。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需要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协同,进一步破除瓶颈障碍,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也是《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收官之年。围绕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近几年,三省一市人大频频“牵手”,促进规则制度“软联通”。站在这样的时间坐标和历史背景下看此次协同立法,更能读出其中的深意。据了解,此次协同立法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导牵头,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合力推动《决定》的制定,并分别表决通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崔凯介绍,《决定》明确要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创新优势,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同时,明确提出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等基本原则。“先使用后付费”制度写入决定值得关注的是,浙江首创推行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制度,被写入《决定》。为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对科技成果应用前景看不清、把不准,碰到心仪的成果心存顾虑的问题,2021年10月,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就是为了帮助企业降低“试错成本”。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恩玉介绍,该机制使校企间互信增强,促成实验室成果顺利走向生产线;一些成果在“试用”过程中改进升级,一些校企由此建立更深入研发合作关系。目前,浙江省已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成果池,累计免费试用超过2500次。“这次将‘先使用后付费’及相关风险补偿机制写入《决定》,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探索推进‘先使用后付费’制度,以法规制度协同提升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吴恩玉说。除了“先使用后付费”制度,一批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被写入《决定》中,比如: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优化企业出题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加强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鼓励以市场化机制跨区域建设科技孵化器、科创飞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各类开发区(园区)跨省域、跨园区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共同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支撑。目前,长三角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有上海光源、合肥先进光源、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一大批科研“大国重器”。《决定》提出,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省域中心建设,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如何共建创新平台?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黄红介绍,上海将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总平台、总链长”作用,拓展长三角实验室创新合作网络,提升重大高能级平台原始创新能力和策源力,深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未来网络等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跨区域开放共享。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谭海斌表示,将推动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实体化运作,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开放共享。推进全过程融通、全要素融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夏正芳表示,本次立法坚持推进全过程融通、全要素融合,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布局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基础研究合作,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重点环节,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破除壁垒、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以人才为例,过去,长三角就有良好的人才共享基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上海工程师趁着周末一天,往周边城市赶个来回,给长三角当地乡镇企业作指导,被称作“星期日工程师”。现在,长三角人才流动、共享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当年工程师们需要花一天时间往返两地,如今缩短至一小时以内。长三角人才流动和共享,未来还将更好。《决定》明确,加大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协同引进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等,支持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培养科技人才,推进人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职称跨区域互认,促进科技人才有序流动。围绕《决定》落实,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楼学军说,将推动长三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技术、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跨区域融通,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协力打造长三角创新策源地。
创通网配资-股票可以杠杆-配资炒股-1比10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