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易雪 通讯员 徐雪峰
今年5月,曲阜市首届“崇文杯”黑坑公开赛在陵城镇崇文湖垂钓中心拉开帷幕。碧波荡漾的湖面旁,来自全国的垂钓高手齐聚碧水之畔,挥竿竞技间,水花溅起的不仅是渔乐激情,更是这片昔日采煤塌陷地“生态逆袭”的喜悦,以及曲阜人以赛为媒、以诚待客的满满温情。截至目前,崇文湖垂钓中心已成功举办8场大型垂钓赛事,吸引2000多位全国垂钓高手慕名而来;日常小型赛事更是天天不间断,300 多个钓位常年座无虚席,每天3万到10万斤不等的成鱼消耗量,为周边养殖户铺就了一条稳定增收路,让“生态伤疤”真正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岸”。
大赛连台聚人气
小赛不断旺常态
“中了!这条鲤鱼至少四斤重!”9月17日,来自山东临沂的钓手张强猛地扬竿,鱼线在空中划出一道紧绷的弧线,肥硕的鲤鱼在水面奋力翻腾,引得现场观众齐声喝彩。张强一边熟练地遛鱼、抄网,一边笑着说:“早就听说曲阜崇文湖的水好、鱼肥,这次一来果然没失望!比赛前我提前两天到,工作人员不仅帮我推荐了三孔游览路线,还带我去吃了地道孔府菜,这热情劲儿,比赢了比赛还暖心。”
展开剩余85%而这样热闹的场景,如今每天都在崇文湖上演——自5月份首届“崇文杯”黑坑公开赛打响名气后,垂钓中心的赛事热度便如湖水涟漪般持续扩散,大型赛事与日常小赛形成“双轮驱动”,让这片碧水始终充满活力。
赛事现场,“好客”二字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各个钓位之间,为钓手递水、整理渔具,遇到钓手不慎打翻饵料,立刻拿来新的饵料盆和纸巾;医疗点的医护人员随时待命,为晒伤、疲劳的钓手提供及时救治……“以前参加过不少赛事,曲阜的服务是最贴心的,感觉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来自河北的钓手王磊说。
而在每一场赛事里,三到十万斤优质原塘鲤鱼为赛事提供了充足“弹药”,钓手们各展技艺,你追我赶,甚至在8月份的一场大型赛事中,来自山东菏泽的钓手以总重量586斤的成绩夺冠。颁奖仪式上,获奖选手不仅收获了奖杯和奖金,带有“曲阜”字样的特产礼盒更让人眼前一亮,“希望大家不仅能享受垂钓的快乐,更能带走曲阜的文化与温情。”这份意外惊喜,让在场钓手纷纷点赞。
“自‘崇文杯’黑坑公开赛开赛以来,也为崇文湖打开了知名度。截至目前已举办了8场大型赛事,每场均吸引200-300位钓手参赛,赛事规模与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心负责人崔登斌介绍,除此之外,日常小赛则也是维系人气的“关键纽带”。垂钓中心的300多个钓位,线上一旦开启预约,不到一小时便会被抢订一空。“周末人更多,不少钓友带着家人一起来,钓完鱼还能去周边逛一逛、吃点特色菜。”崔登斌说,日常小赛虽无大型赛事的高额奖金,但胜在灵活便捷,钓手们既能享受垂钓乐趣,还能将钓获的鱼儿带回家,“每天消耗的成鱼从3万斤到10万斤不等,遇上周末或节假日,需求量还会增加。”
破局“生态伤疤”
好客满湖岸
“我们从江苏专程赶来,就是听说这里的赛事专业度高、鱼情好,来了果然没失望。”参加过两场大型赛事的钓友刘明说,崇文湖清澈的水质、活力十足的鱼儿,加上工作人员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他成了这里的“回头客”。
可谁能想到,如今赛事不断、游人如织的崇文湖,曾是一片让村民“看着心疼”的采煤塌陷区?“崇文湖片区曾是一片被煤炭开采‘压弯了腰’的土地。多年的地下采矿作业,让这片约680公顷的土地逐渐失去支撑,缓缓下沉、开裂,最终形成近20000多亩连片水域。”陵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少成解释道,曾经的崇文湖片区因区域位置偏远,崎岖的土路让清运车辆难以抵达;导致这里成了固废垃圾的“天然藏身之所”,塑料袋、建筑垃圾、生活废料在水中腐烂变质,因此,湖水水质恶化至劣Ⅴ类,而“养鱼不能养、种地不能种”也成了当地的真实写照。
“要修复生态,必先清除‘病灶’。”陵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少成解释道,为了唤醒这片沉寂的土地,陵城镇党委政府率迈出了“整治第一步”。通过构建“环保网格强监管+镇村多部门联动”的治理机制,累计清理垃圾6千余吨,取缔偷采点5处、散乱污加工点4处,也为后续的生态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正因如此,2024年,随着总投资10亿元的崇文湖国际垂钓基地&农文旅综合体项目正式落地,这片土地迎来了“重生的转机”。为此,陵城镇立即成立项目服务专班,由镇党委委员牵头,同项目负责人、水利专家,先后5次前往江苏青山湖、山东状元湖等国内知名垂钓中心“拜师取经”。同时,通过地形整理、水系连通等工程措施成功实现了“荒滩复垦”;实施清淤疏浚并栽种菖蒲、荷花等20余种水生植物,显著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投放20万尾鲢鳙等滤食性鱼苗,构建了一个“以鱼养水”的生态闭环。经过系统性治理,崇文湖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Ⅱ类,30 余种候鸟重返栖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生态图景,也在这片塌陷地上徐徐展开。
订单渔业稳收益
农户日子有盼头
生态向好,产业随之而来。崇文湖国标垂钓池投用后,这里“小赛常态化、大赛不间断”已成为常态,并吸引了近万名钓友、游客慕名而来。
“现在我这20亩养殖基地,每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益,比以前外出打工强多了!”养鱼基地里,养殖户张开元一边查看鱼苗长势,一边笑着说道。作为最早与崇文湖垂钓中心达成合作的养殖户之一,他切实感受到了赛事带来的“红利”。
张开元的转变,源于崇文湖赛事带来的庞大“鱼需求”。随着赛事频次增加,垂钓中心对成鱼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每天3万到10万斤的消耗量,让“订单渔业”成为可能。“我们优先与周边农户合作,这样既能保证鱼苗的新鲜度,也能带动百姓增收。”崔登斌解释,中心与养殖户签订直供协议,统一提供优质鱼苗和技术指导,按照市场保护价收购成鱼,“养殖户不用愁销路,只要把鱼养好,就能稳稳赚钱。”
对于张开元来说,这份合作解决了他的“心头大事”。没有养殖经验的他刚开始时就担心是否会因缺乏技术、没有稳定销路导致赚不到钱。如今,垂钓中心不仅提供抗病性强的鱼苗,还派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指导,教他如何调控水质、科学投喂。“现在有了专家指导,鱼苗成活率高,长得也快,亩产收益能达到5000到6000元。”张开元算了一笔账,根据目前的收益计算,年底他的20亩鱼塘,收益能达到近10万元,下一步他还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村里更多人一起干。
像张开元这样受益的养殖户,如今已有20多家。西程村村民程建国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鱼塘自今年6月与垂钓中心合作以来,已经卖出了3批成鱼,收益近6万元。“以前总担心鱼卖不出去,现在好了,中心提前下订单,到时间直接来拉鱼,省心又赚钱。”程建国说,现在村里不少闲置的鱼塘都被盘活了,大家靠着养鱼,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赛事带来的人气,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同步兴旺”。官庄村村民王秀莲在崇文湖附近开了一家小餐馆,赛事期间每天接待客人近200人次,营业额比平时翻了三倍。“来的客人大多是钓友,他们都说我家的家常菜好吃,还会介绍朋友来。”王秀莲笑着说,现在她正计划扩大餐馆规模,招聘更多村民来打工,带动大家一起增收。周边的民宿也迎来 “爆满”,一家民宿老板表示:“比赛期间,房间几乎全满,游客还会买曲阜煎饼、孔府家酒等特产,我们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
文旅融合延链条
产业升级提效益
为了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钓友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体验,从塘内十万斤优质原塘鲤鱼的挑选与投放,到水质的实时监测与优化,崔登斌带领团队,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好的鱼情是钓友们的期待,为此我们专门联系优质鱼苗供应商,通过反复筛选活力强、品质高的鲤鱼,为的就是在比赛期间咱们的‘鱼儿’给力。”崔登斌笑道。
场地设施方面,工作人员对钓位进行逐一检修,平整地面、检查遮阳棚,还在岸边设置了清晰的指示牌,方便钓友找到自己的位置。考虑到比赛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中心制定了详细的安全预案,配备了专业的医疗人员和救援设备,随时应对意外。裁判团队也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比赛规则,确保赛事公平公正。
“来曲阜参加比赛,不能只钓一场鱼,更要品一品这里的文化。”这是曲阜陵城镇政府在崇文湖国标垂钓中心落地时便定下的思路。依托曲阜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当地将“垂钓赛事” 与“文化体验”巧妙结合,为钓友和游客打造了一条“生态 + 文化”的特色旅游线路,让大家在享受垂钓乐趣的同时,感受圣地的文化魅力,实现“流量”向“留量”的转变。“举办赛事不是目的,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才是我们的初心。”陵城镇党委副书记李立新说。
眼下,崇文湖国庆节赛事的筹备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3天大赛、4天小赛的“7天赛事黄金周”即将启幕。这也代表着,随着文旅项目的落地、产业链条的完善,崇文湖也将成为集专业竞技、休闲垂钓、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地,让更多人在这里感受生态之美、渔乐之趣、文化之韵。“未来,我们还将依托崇文湖水体资源,发展多元化水产品生态养殖,开发蟹宴文化节、渔耕研学季等特色项目。通过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让‘生态’与‘生产’统一,‘颜值’与‘产值’同在。” 李立新表示,当地将继续以“好客”为底色,以赛事为抓手,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让崇文湖成为曲阜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更多百姓共享发展红利。
发布于:山东省创通网配资-股票可以杠杆-配资炒股-1比10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