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品的“女性短经典”系列首发式在北京举办。作家、丛书主编何向阳和作者徐小斌、毕淑敏一起,以“从经典到当下:女性书写的无限可能”为主题,和现场读者共同探讨在当下文学语境中的女性写作。
“女性短经典”系列已出书目陈列
“女性短经典”系列自2024年下半年起陆续推出,截至2025年7月,共出版“女性短经典”系列六本,分别是铁凝《永远有多远》、王安忆《乡关处处》、徐小斌《双鱼星座》、张抗抗《北极光》、毕淑敏《紫花布幔》和池莉《一夜盛开如玫瑰》。
与会嘉宾合影:何向阳、徐小斌、毕淑敏、孙茜(从左至右)
展开剩余70%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在致辞时介绍说,“我们择选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且每位入选者只出一本书,每个文本可能只有十万字,以一种更时尚轻盈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北极光》 张抗抗著
诗人、评论家何向阳作为“女性短经典”系列主编,在发言时回顾了女性文学的三次浪潮:1919年新文化运动启蒙,可以视为女性写作的第一次觉醒,“文化束缚被打破后,她们找到了书写和表达的可能性。”这一时期涌现出冰心、丁玲、林徽因、萧红等一批文学先驱。她们的作品如《繁星》《莎菲女士的日记》《呼兰河传》等,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传统,更成为时代变革的见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妇女地位产生了巨变。经济独立为女性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开始关注与时代、人民和自我的关系,“杨沫的《青春之歌》正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多元表达带来了女性作家的第三次觉醒。“这批作家更加活跃、敏感,她们的写作与人的现代化进程一致。她们的作品包含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重价值,是应该被一代代传递下去的经典。”
何向阳特别澄清了丛书的编选原则,“不是女作家合集,而是女性写女性——男性无法替代的‘镜像自我’。女性作家对同性经验的书写,往往能揭示出男性视角难以捕捉的生命真实。”
兼具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三重身份的毕淑敏,发言时以亲身经历阐释写作如何成为女性的“自救指南”。她回忆了30年前在怀柔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时,一场秋雨中与女性研究所所长的对话,“你觉不觉得世界上存在男女不平等?你愿意为更公平的世界发声吗?”而彼时的承诺,正成为她日后创作的不竭动力。
在《紫花布幔》中,毕淑敏通过《女人之约》《阿里》等四个中短篇,刻画女性从幻灭到觉醒的历程。谈及乳腺癌题材的《拯救乳房》,她直言:“一个女性器官为何不能成为书名?多少女性因它陷入自我否定,文学必须直面这种痛苦。”
徐小斌的发言则充满隐喻。她以新作《隐秘碎片》为例,描述女性如何在“莫比乌斯环”般的命运中挣扎。小说中,女主角因写下爱人死亡的虚构故事而遭现实反噬,最终在白发苍苍的“复生”爱人面前崩溃。“世上存在未被科学印证的暗物质,女性写作就是捕捉这些隐秘的褶皱。”
徐小斌坦言当下人们都会受到短视频时代的冲击,“我和王朔一样,写一会儿就得刷会儿手机。”
在读者互动环节,一名男性读者质疑“短经典”是否在迎合快餐阅读?就此,何向阳回应道:“茨维塔耶娃的诗只有几行,但密度超越长篇。经典性在于精神重量,而非字数。”毕淑敏补充说:“农民种麦子不想馒头还是饼,作家只需忠于内心的‘最好’。”
徐小斌的答案则不改锋利,“如果文学是链条,我们正和时代碰撞。你可以写古早回忆,但我选择用‘短剧感’语言挑战读者。”
发布于:上海市创通网配资-股票可以杠杆-配资炒股-1比10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